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简介
院训:秉德维新、务本求真
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历史沿革 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46年,在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学家、校长辛树帜教授,植物学家董爽秋教授和动物学家常麟定教授的带领下,兰州大学建立了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51年合并为生物学系。1999年,由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细胞学研究室、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合并成立了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已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新学院1个。目前,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设有2系3中心:植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动物学与生物医学系、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以及行政管理服务中心。拥有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服务于“种业振兴”和“生命大健康”等国家战略。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教授34人、青年研究员10人、副教授40人、讲师11人),实验技术人员24人,党务及行政后勤人员15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111”引智基地1个。
学科及基地建设 1956年开始招收植物生理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81年获首批博士(植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和硕士(植物生理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态与植物分类学)学位授予权,1984年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被列为全国高校细胞工程实验中心,1986年获生态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生态学获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生物学专业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994年生态学和细胞生物学成为兰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生物学获批甘肃省重点学科,2002年植物学和生态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获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建成国家级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2012年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论证,2013年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17年生态学入选首批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名单,2020年获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2022年获批建设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
本科人才培养 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物学)”、强基计划(生物学)、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级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名单。
近5年本科生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获奖29项,其中金奖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11部,开展教学研究项目25项,发表教学论文35篇;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教材曾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拥有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2个、甘肃省一流课程2门,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建设项目1项;有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委员1人、甘肃省技术标兵2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
研究生人才培养 学院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培养与学位授予单位,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遗传学等7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遗传学等9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植物和动物科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生物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
学院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和学位论文匿名送审;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推进全英文专业和课程建设,吸收国际留学生76名,选派40余名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获国华杰出学者奖1项、“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3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学院为国家和西部输送了一大批创新性人才。
科学研究 学院围绕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微生物工程、多肽药物、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等重要领域开展前沿研究,获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2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在Cell Research、Nature Plants、PNAS、Plant Cell、Brain、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Genetics、Developmen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和New Phytologist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为国家部委和甘肃省建言献策,开展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等工作;成立了“绿色陇药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融合蛋白联合研发中心”“中巴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与示范国家联合实验室”,与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企业联合体,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20余人担任国家及省部委智库专家和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编委,多名专家在国内一级学会、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社会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平台 学院统筹使用985、211和双一流建设经费,建成了高度开放共享的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超高分辨质谱、冷冻电镜等价值超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实现了网上预约和全天候开放,服务于西北地区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该中心为兰州大学获评2020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优秀的8所高校之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合作交流 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活跃。学院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科研机构拥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近5年,学院累计派出国际交流学生60余人次,邀请130余位外国专家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余人次。
校友工作 7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如辛树帜、董爽秋、常麟定、郑 国锠、仝允栩、吕忠恕、陈庆诚、梁厚果、张鹏云、丛林玉、赵松岭、郑荣梁、王香亭、王勋陵、贾敬芬、刘迺发、王锐、安黎哲、黎家等,为我国生物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中科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外大学终身教授等百余名。例如,中科院院士舒红兵、种康、杨维才,国家级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武昕原、刘德喜、白文龙、薛勇彪、邱猛生、孔道春、杨增明、黄芳、张知彬、裴真明、王志勇、陈广文、刘敬泽、郭天康、景海春、何军贤、文江祁、张丽兵、贺金生、许耀、李忌、任东涛、刘迎芳、秘晓林、宋文源、程佑发、蒋争凡、赵忠、康九红、勾晓华、纪俊元、李勇、单革、张立新、侯岁稳、李卫、孔庆鹏、巫永睿、郭亚龙、陈玲玲、赵长明、曲静、师彦平、周光明、周功克、张立青、杨力、李汛、罗怀容、张红、刘志杰、陈丽珍、王永明、黄巍、高艳锋、邓建明、方泉、程栋梁、陈广、付彩云、丁郁、邱强、陈凯、毛康珊、许兆青、彭连伟、惠苍、姚义清、畅磊福、王若愚、于烨、姚园园、周涛、沈彬、石建金、朱芳芳、马涛、蒋先兴、向云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兰州大学校友总会-生命学院分会、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上海校友分会已经成立,学院将充分发挥校友作用,为兰州大学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支撑。
当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将紧扣国家种业振兴、生命大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战略和重大需求,强化开放意识、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基地。(2022年5月)
- 2019年兰大生命科学院纪录片2021-12-14
- 澳门新莆京app官网下载8883研究生招生宣传片2021-07-22
- 共 1 页/2 条记录